绵阳市中医医院:“智慧”中药房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
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,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。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,新质生产力是核心动力。
然而,由于中药处方的多样性和中药调配的特殊性,传统中药房“抓药过程慢、候药时间长、煎药程序繁”成为了患者就医的“痛点”,也使医院的药学服务能力和效率一直“蹒跚不前”。
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,绵阳市中医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”的号召,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以智慧中药房建设为切入点,打造了包含审方、调剂、煎煮、配送的“一站式”全流程中医药服务。
自动调剂 提升服务效率
中药调剂有“三分辨,七分量”的古训。在传统的中药房里,中药师拿着小小的戥秤,以调剂台为固定点,从药柜上不同的抽屉来回抓药、称药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。近年来,中医药越来越多地融入百姓生活,但“一剂一回戥”的称量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中医药与日俱增的需求。
《“十四五”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》提出,深化数字便民服务,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,提供统一规范的中药药学服务。
随着绵阳市中医医院涪城院区、经开院区“一院两区”新格局的形成,一个“方便看中医、放心用中药、群众得实惠”的新路径——智慧中药房应运而生。不仅为患者节约了时间,医院工作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也得到提升。那么,智慧中药房到底是如何破解传统中药房难题的呢?
来到绵阳市中医医院经开院区中药房窗口,没有排队候药的“喧嚣”。药房内,以往药师手持戥秤来回抓药的场景被自动化中药调剂设备取代。传送带上,一个个药筐正被缓缓送至二次复核区……
试想一下,一个中药房里,有上百味中药,每个处方一般约有10至20味中药。怎么做才能高效且准确地配齐并送到患者手中呢?
“患者就诊并由医生开具处方,处方数据传入自动调剂系统并发出调剂‘指令’,由饮片柜逐剂逐味进行精准调剂并装入传送带上的药筐中,实现‘空药筐进’‘装好药出’,经过复核后拍照留存,即完成处方的调剂工作。”绵阳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主任高鹏介绍,智能化调剂相比传统人工抓药,最大的优势是提高了调剂精度,可以达到小于2%的剂量误差;其次是提升了调剂速度,可以实现平均15秒调配一剂药。同时,每一步都有摄像头拍照留存,能够实现全流程可追溯。
据了解,医院现有中药饮片500余味。 “智慧中药房”的建设,能够实现日均1000张及以上处方的自动调剂。与传统人工抓药相比,每天的工作量可提升约20%,工作效率提升40%左右。
代煎中药 解决自煎烦恼
长期以来,患者在医疗机构看完中医取回中药之后,不少人仅凭自己的理解和有限的中医药知识进行煎煮和口服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由于选用的器具、浸泡的时间、煎煮的时间以及保存方法的不同,无法保障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,进而难以充分发挥用药效果。
为了解决患者自煎中药的烦恼,绵阳市中医医院还推出了代煎中药的服务。走进煎药房,一股浓郁的药香伴着热气扑面而来,多台煎药机正在同时运转。
中药材种类很多,煎药时加水量多少,不仅要兼顾中药材品类,还要结合患者年龄以及剂数等因素综合考量。“基于中药煎煮的相关要求,医院采用了多功能煎药机和中药液包装机,可实现煎药机全自动操作,文火、武火自动切换,且满足先煎后下需求;煎煮过程可利用电动挤压装置进行挤压搅拌,提高煎药效果;同时,还配备了自动加水设备,支持根据处方信息自动测算加水量,在中药浸泡环节,可以更高效、更精确的加水,保障中药煎煮质量。”高鹏说。
煎药房内分别设有煎煮区、清洗区、发药区等区域。工作人员一方一核对,并且每完成一个处方的煎制,都会立即清洗设备,准备新一轮煎煮。据了解,当前的煎药房可为患者提供日均2000剂的中药代煎服务。
配送到家 避免来回奔波
有些变化在于中药房内部的工作流程,不一定为患者所感知。而患者真切感受到的,除了服药更方便,还有取药更灵活。
“您的快递到了,请过来取一下。”挂断电话,家住游仙区的老李随即起身,来到小区门口,向快递员报上电话号码后便取回一大包煎好的中药。“自己熬药,总感觉掌握不好火候。现在不仅可以在医院代煎,还能配送到家,真的太好了!节约时间也省事。”老李笑着说。
为减少就诊患者在医院等候取药时间,绵阳市中医医院推出了药品配送到家服务。患者在医院就诊并由医师开具处方、结算完成后即可办理代煎中药/配送到家服务。主城区内每日17:00以前揽收的代煎中药,一般4小时内就能配送到家。
绵阳市中医医院通过不断优化中药房工作流程,以“智慧”中医药激活新质生产力,使传统中药房迎来了“华丽转身”,由过去的“人等药”变成了现在的“药等人”。如今,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加持下,实现了数据代替患者“跑路”,方便群众更好地看中医、用中药、得实惠,也让新质生产力之风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帆破浪前行!